《尘封的智慧》
暮色渐沉,我踯躅于兰州街头。这座被黄河劈开的城池,向来以牛肉面与沙尘闻名,却少有人知晓,在省政府左近的巷陌深处,竟藏着一处被时光遗忘的禅林。
世人皆知成都文殊院香火鼎盛,游者如织。那金碧辉煌的殿宇,恰似蜀地女子鬓间的珠翠,明艳不可方物。而兰州这座同名的古刹,却像西北老汉腰间褪色的烟袋,沉默地蜷缩在钢筋水泥的夹缝里。有趣的是,当你向本地人问路,十有八九会收获茫然\"左营庙\"三字——这称呼背后,藏着段鲜为人知的往事。
展开剩余67%穿过逼仄的山字石街,灰扑扑的山门突然撞入眼帘。没有飞檐斗拱的张扬,倒像块被岁月磨圆的青砖,倔强地嵌在现代楼宇之间。门槛上深深浅浅的凹痕,都是往昔香客踩出的年轮。四大天王在褪色的彩绘里瞪着眼睛,其中增长天王手持的宝剑,刃口处还留着民国年间补漆的拙劣笔触。
大雄宝殿前的香炉冷清得可怜,三两根残香歪斜地插着,倒比那些名刹里成捆燃烧的香烛更见虔诚。释迦牟尼的金漆剥落处露出灰白的泥胎,恰似这寺庙的处境——繁华褪尽,反显本真。檐角铁马被西北特有的干风吹动,发出的声响不像江南寺庙的清脆,倒像驼铃般沙哑。
最耐人寻味的是后殿碑廊。左文襄公重修此庙的记事碑被油烟熏得发黑,碑文里\"兵燹之余,梵刹倾颓\"八字却格外清晰。想来当年左宗棠平定回乱后,见这破败庙宇,必是起了\"修文德以来之\"的心思。如今百姓只道\"左营庙\",谁还记得\"文殊院\"的本名?这倒像极了西北人粗粝外表下的细腻,非得剥开层层老茧,方能触到内里的柔软。
黄昏时分,偶有老妪挎着菜篮进来,在偏殿观音像前放两个苹果。她们跪拜的姿势不甚标准,却透着股黄土高原特有的质朴。庙里唯一的小沙弥蹲在台阶上啃馍,见有生人来,慌得把馍藏进袖口——这般鲜活的人间烟火,反倒比那些旅游手册上的\"必打卡景点\"更令人动容。
归途上忽闻钟声,回头看那灰瓦屋顶上,正掠过一群归巢的麻雀。这藏在市井深处的古刹,多像颗蒙尘的摩尼珠,虽不耀眼,却自有一番温润。愿每个匆匆路过兰州的旅人,都能在此驻足片刻,让这方净土洗去一身尘嚣。毕竟真正的智慧,往往就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。
发布于:山西省景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