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衢州记》
江南多繁华地,自古便是商贾云集、衣冠荟萃之所。钱塘江畔的杭州,向来是\"暖风熏得游人醉\"的去处;宁波港的樯橹,也总在吞吐着四海风云;至于温州的市井巷陌,更是遍布\"锱铢必较\"的生意经。这些个地方,大抵是连三岁孩童也能道出个一二的。
偏是这衢州城,倒像是个\"隐君子\",躲在浙西的群山褶皱里。外人问起,竟有许多\"张冠李戴\"的主儿,硬要将它派到苏皖地界去。这情形,颇似那\"锦衣夜行\"的典故——明明披着一身好料子,却偏拣那月黑风高时出门。
衢州却是个有来历的。且看那城门楼上\"四省通衢\"的匾额,便知此处原是八方辐辏之地。当年孔门后裔南渡,择此栖身,竟将\"诗礼传家\"的种子,撒在这江南烟雨里。如今城中的南宗孔庙,梁间的燕子年年来去,倒比那曲阜本家的还多几分鲜活气。
展开剩余75%我初到衢州时,正值梅雨将尽未尽的时节。青石板路上泛着水光,倒映着马头墙的飞檐。忽见巷口转出个挑担的老汉,担头挂着红艳艳的辣椒串,活像挂了一串小灯笼。这倒奇了,江南人向来以清淡为美,何来这般火辣的做派?待寻了家小店坐下,才知此地\"三头一掌\"的名声——兔头、鸭头、鱼头,外加鸭掌,俱是红油里打滚的物件。邻座的老饕吃得满头大汗,却偏要再添一勺辣酱,俨然是\"
城中古迹甚多,有处叫\"水亭门\"的所在,城墙根下竟生着几株老梅。守门人说,这梅树是当年黄巢兵过时,某个落第书生栽的。如今书生骨朽,梅树倒愈发精神,年年开得\"疏影横斜\"。这般故事,在衢州城里俯拾即是,却少见游人驻足细听。
归途遇着个本地茶商,说起衢州现状,他倒不以为意:\"我们这'衢'字,本就是十字路口的意思。前人既然选了这条路口安家,自然晓得静待东风。\"说着斟了杯开化龙顶,茶汤清亮,竟映出远处烂柯山的轮廓——传说里樵夫看棋忘归的地方。
临行那日,恰见一群孩童从孔庙放学出来,青衿小帽活像一群麻雀。他们嬉闹着穿过状元桥,惊得桥下锦鲤四散。忽然想起《论语》里\"知之者不如好之者\"的句子,倒觉得这\"低调\"的衢州城,或许正暗合了圣人的意思。
愿这座守着千年智慧的城市,终能在喧嚣的世道里,走出自己的阳关大道。也愿诸位看官,他日若过浙西,不妨去尝尝那辣中带甜的\"衢州味道\"——毕竟人间至味,往往藏在\"不足为外人道\"处。
[1]化用自《礼记·中庸》\"君子之道,暗然而日章\",暗喻低调中见真章
[2]典出《晋书·王导传》,此处比喻衢州虽不张扬却底蕴深厚
[3]引自林逋《山园小梅》,此处双关梅花与人文精神
[4]出自《论语·雍也》,暗示文化传承贵在实践
发布于:山西省景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