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,俄罗斯就接连收到了3个噩耗,先是前线传来消息,5架战机被乌克兰摧毁,紧接着奥地利的风向也变了,考虑要加入北约,与此同时,特朗普在俄罗斯周边部署了核武,种种迹象表示普京这下麻烦大了。
先看第一件事,乌克兰8月3日晚出动无人机突袭克里米亚萨基空军基地,这座基地是俄军在黑海地区空中作战的核心机场之一,乌方公开称至少摧毁1架苏-30SM、3架苏-24,还有一架战机被严重损坏,顺带把弹药库也给炸了。可以说乌克兰这次行动是实打实地削弱了俄军黑海方向的空中力量。
而第二件事对俄罗斯的影响更为深远,奥地利外交部长突然对德国媒体放话,说“我们要重新讨论加入北约的可能性”。要知道奥地利是中立国里的典型,从1955年起就宪法规定“永久中立”,从来没想过要加入北约,现在竟然主动改变了立场。虽然她强调“只是讨论”,也承认议会和民众支持率还不高,但这基本就是在给国内外放风,看是否有转向的空间。
果然,奥地利外长的表态在国内引发巨大争议,一边是支持者说“看乌克兰就知道,中立没用”,另一边则怒怼“中立是奥地利国家身份的一部分”。但不管吵成什么样,北约是乐见其成的,北约官员已经表态说欢迎奥地利加入。如果奥地利真的加入北约,那就是又一个中立国的“倒戈”,而且还靠近欧洲心脏地带,尽管普京为了防止北约东扩打了乌克兰,现在非但没挡住,还反倒把一堆原本中立的国家推向了北约大门。
至于第三件事,不止对俄罗斯影响大,对全球局势影响更大。特朗普在自己的社交媒体上公开说,因为梅德韦杰夫近期的“挑衅性”言论,他已经下令将两艘核潜艇部署到“适当区域”,虽然他并没说具体位置,但俄罗斯知道这是冲着自己来的,克里姆林宫回应倒是比较克制,说“不要把核话题拿来开玩笑”,但这个动作本身就说明,局势已经升级到一个非常危险的阶段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三件事并不是巧合,而是结构性问题的集中爆发,从乌克兰前线到欧洲政治再到美国战略压制,俄罗斯都处在一个被动挨打的状态。原本俄罗斯希望通过俄乌冲突让北约停止东扩,结果不但没压住,还反过来推动中立国反思自己的安全政策,先是芬兰和瑞典快速加入北约,现在连奥地利都开始松口,而这种政治裂变,对俄罗斯来说才是最要命的。
特朗普正是看准了俄罗斯现在的战略软肋,他先是给俄罗斯设了个“10天停火最后通牒”后,又快速在俄罗斯周边部署了2艘核潜艇,从而形成军事与经济双重压迫。要知道核潜艇本身就是战略威慑的终极符号,现在被特朗普部署到俄罗斯周边,分明是看准俄罗斯东西难顾,趁机补刀,让普京难以向欧洲方向集中精力,不仅仅是因为梅德韦杰夫说的那几句狠话。
从这也能看出来美国这是在重新塑造围俄战略,过去是靠北约,现在可能会加一层“核威慑+中立国倒戈”的复合模式。如果奥地利也真变天,那俄罗斯在西欧方向的战略缓冲带几乎不存在,而且原本“中立区”变成“北约区”,俄军必须重新调整部署,这就给了美国更多操作空间,而特朗普这一套操作,某种程度上也帮他在美国刷了一波“对外强硬”的存在感。
那问题来了,面对这种越来越恶劣的局势,普京还能怎么打?从目前情况看,普京选项有限,一是继续加大在乌克兰战场上的投入,但这就需要源源不断的人力、物力,而这恰恰是现在最紧张的,俄国内征兵压力大、后勤紧张,而且越来越多的攻击开始打到本土,让老百姓的不满在增加。
二是外交层面加大反西方宣传力度,比如联合金砖、上合等机制,争取印度、巴西等“摇摆国家”的支持。但这招在当前节点上能起的作用非常有限。印度已经在石油贸易上对俄动刀,土耳其也在与北约重新靠拢,连原本“模糊政策”的国家都开始慢慢抽身。世界局势变了,不是搞个峰会就能扭转趋势的。
三是试图通过”向东转“,来对冲西方压力,但这也面临很大的限制。中方主张政治解决,强调不选边站队,如果俄方持续战争升级,反而可能给中方制造战略困扰。所以说普京现在最大的问题不是乌克兰,而是“系统性孤立”,别人要么远离他,要么直接对着干,真正的朋友不多。
说到底,现在的俄罗斯不是没有反击能力,但反击的代价越来越高,效果越来越差。普京在国际舆论场上也日渐边缘化,“不友好国家名单”越拉越长,但支持者阵营却始终没扩展。最危险的地方,不是冲突爆发时,而是冲突快结束却还有人不让它结束,这个时候,政策上每一个错误判断都可能带来不可逆的后果。
正如德国前总理施密特说过一句话:“外交失败的后果,是用士兵的生命来偿还。”今天的俄罗斯,正在用现实付出这个代价。而这背后的警示,不只是给俄罗斯,也是给整个世界。
景盛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